咔够网 - 中华相机论坛

标题: 夜郎土包子朝圣记--留在伊斯曼国际摄影与电影博物馆的遗憾 [打印本页]

作者: 贵州大学堂    时间: 2010-8-22 15:51
标题: 夜郎土包子朝圣记--留在伊斯曼国际摄影与电影博物馆的遗憾
(最近有机会拜访了位于美国纽约州罗切斯特的伊斯曼国际摄影与电影博物馆。访问
虽只有一天,却发生了不少有趣的故事。于是决定写篇游记贴上来和中华网的弟兄
们分享。照片也拍了不少,等我有时间会一一贴上来。)



夜郎土包子朝圣记--留在乔治伊斯曼国际摄影与电影博物馆的遗憾

                              (一)

上周四(8月5日),因公兼因私,到了美国的波士顿。和20余年的老友林君会合后一
同去游览美加边境上著名的尼亚加拉大瀑布和加拿大最大城市多伦多。

林君坚持要坐巴士前往,以便沿途一览美加的风土人情。这次出来很久了,无论坐
车坐飞机都有些麻木了。8月6日,巴士经停一个叫ROCHESTER的城市时,正值凌晨5点
过,乘客大多处于昏昏入睡之态。然而,巴士的报站声,却突然像往自己头上浇了
盆凉水,立即从刚才的混沌中清醒过来。早已储存于大脑中的一些词汇立即被激活
唤醒并一次次闪过脑际:Rochester,Rochester Camera, Rochester Optical Company,
Bausch & Lomb, Kodak, George Eastman。

天哪,我这次无意之间竟然闯到这两个世界闻名的光学仪器公司的大本营来了。博
士伦和柯达这两个如雷贯耳的大名都和这座城市息息相关。我也知道著名的 George
Eastman House(伊斯曼国际摄影与电影博物馆)就位于罗切斯特。

怎么办?恨不得马上下车立即去膜拜一番。看了林君一眼,刚才停车时翻了个身,
问 了句几点了到哪了的他,此时又已转过身见周公去了。心理一直盘算,就在此下
车吧!试着征询了一下林君的意见,没有正面回应。当然这不在计划中的改变,对
林君来说肯定是残忍的。

关于林君,倒是值得稍微转移一下话题唠叨几句。我认识林君20载有余。认识他还
是我们唱着<<我们都是80年代的新一辈>>的充满***并燃烧***的年代。那年,我
和林君在同一考场参加北京同一所学校的研究生入学考试,被安排在了一前一后的
座位,于是就这么认识了。虽然我们俩后来都圆了我们年轻时代的求学之梦,不过
那一年,我们俩却都是双双名落孙山。89风波时,我俩都是积极的参与者,只是林
君比我更投入。后来,林君为此还入了大狱。而我因为当时单位系统党委书记的保
护,在写了几篇“参与情况报告”后,倒也平安无事。这事是我后来离开家乡到外
地读研办手续时,我单位的所长事后告诉我的。为此,多少年后的今天,想起这事
还感激不已。

林君是一个超级理想主义和民族主义者, 后来依然“死不悔改”,又“几进几出”。
而我后来却远离了政治,过起自己的小日子来。想起林君为了国家大事牺牲自我,
多年奋斗不息,我内心对林君一直充满敬佩。后来林君在纽约曼哈顿唐人街大白天
当着众多中外居民游客对着孔子像行跪拜大礼,傍晚又对着林则徐像真诚献歌,我
是一点不吃惊的。当然,林君这样的人物今天还有机会循正当途径出国,也是拜国家
日益开放,政治日益清明所赐。

对林君多年的了解,知道他对摄影和相机毫无兴趣。让他就此突然改变他十分紧凑
的行程是十分自私的事。于是乎,只好眼睁睁望着安装在柯达公司楼顶的KODAK几个
大字渐渐远去。心想,回程时一定得绕回罗切斯特,一定得去参拜由KODAK公司创始
人乔治。伊斯曼的住宅改成的国际摄影与电影博物馆--George Eastman House。

该博物馆在圈内的名气可以说是如雷贯耳的,而其世界顶级的收藏令很多私人收藏
大家也难以望其向背而自愧佛如。其收藏不仅涵盖了不少珍稀相机和摄影器材的实
物,更有KODAK公司的大量历史档案,相机设计的模型,及各种电影,书刊,图片,
等等不一而足。该博物馆由于有了和伊斯曼本人及柯达公司的直接联系和渊源,按
中国人的话说,就是更显灵气也更加正宗。

相机收藏圈内有两本尤其著名却在年代上相隔极其久远的书籍,就是以其丰富的馆
藏为基础写成。其一是由Eaton S Lothrop所作<<A century of cameras from the
collection of the International Museum of Photography at George Eastman
House>>。该书初版于1973年,后来在82年又再版了一次。书中除了少数在相机史上
占有特殊地位的较常见机型外,多数都是只有在顶级博物馆才可一睹真容的相机。

另一本<<Camera : A History of Photography from Daguerreotype to Digital>>则
是去年(2009)才出版的。二者相隔了整整36年。该书的作者是博物馆技术部的研究
人员Todd Gustavson。这本书厚达360页,可以称得上是有关摄影史的宏篇巨著了。
从深度和广度来说都大大地超过了前者。前书为黑白,本书为全彩。所有图片都是
几乎无可挑剔地精美。这36年中,有关相机收藏的书籍当然不少。不过我记得的,
直接以该博物馆馆藏为基础写成的相机收藏书籍好像就只有这两本。如果有人还注
意到别的,请告诉我一声。 (顺便说一句,此书是在中国印制的)

如果说以前都只能在书中才能见到那些发烧友的圣物, 而今天,它们已经近在咫尺。
过其门而不得一睹,多大之憾事啊。无论如何,这一遗憾是一定得补上的。

返程时终于来到了伊斯曼国际摄影与电影博物馆。未曾想,更大的遗憾还在等着我。。。。。。

                     (第二部分在下面12楼)
作者: 西京浪子    时间: 2010-8-22 16:37
文笔不错! 等下文······和图
作者: tm001    时间: 2010-8-23 01:18
期待下一回
作者: 张建国    时间: 2010-8-23 12:13
欣赏贵兄的收藏和文章
作者: 贵州大学堂    时间: 2010-8-24 14:08
谢浪子兄,001兄,建国兄顶贴。
试了很多次贴照片,不成功。说我的图片太大。我试了很多次缩小尺寸,但还是说我超标。看来得再想想其它办法了。
尺寸问题已经困扰我好长时间了。

若哪位弟兄有妙招,请指教。谢谢!

作者: 管理员    时间: 2010-8-24 23:03
原帖由 贵州大学堂 于 2010-8-24 14:08 发表
谢浪子兄,001兄,建国兄顶贴。 试了很多次贴照片,不成功。说我的图片太大。我试了很多次缩小尺寸,但还是说我超标。看来得再想想其它办法了。尺寸问题已经困扰我好长时间了。

若哪位弟兄有妙招,请指教。谢谢! ...

使用“光影魔术手”修改图片上传比较容易

压缩图片-3_nEO_IMG.jpg (99.47 KB, 下载次数: 54)

压缩图片-3_nEO_IMG.jpg

压缩图片-4_nEO_IMG.jpg (97.2 KB, 下载次数: 66)

压缩图片-4_nEO_IMG.jpg

压缩图片-5_nEO_IMG.jpg (97.69 KB, 下载次数: 50)

压缩图片-5_nEO_IMG.jpg

作者: qinyuqi    时间: 2010-8-25 03:18
好贴留名,等待下文。
作者: 贵州大学堂    时间: 2010-8-25 09:31
感谢管理员指教,现在好像可以了。再试试。


谢秦砖汉瓦兄顶贴。



原帖由 管理员 于 2010-8-24 23:03 发表

使用“光影魔术手”修改图片上传比较容易

作者: 汉山老妖    时间: 2010-8-25 09:39
坐等下文
作者: 贵州大学堂    时间: 2010-8-25 09:47
标题: 伊斯曼先生的肖像
这组照片摄于伊斯曼摄影博物馆入口右手边,原图像有一人多高。远看是伊斯曼先生本人的肖像,走近看实际是由许多黑白幻灯片组成的拼图。拼图不稀奇,但能用它们把伊斯曼先生拼得如此维妙维肖,就不太容易了。


我从远至近拍了一个小系列,可以看到图片的组成情况。


[ 本帖最后由 贵州大学堂 于 2010-8-25 09:59 编辑 ]

0-Eastman-1.JPG (25.67 KB, 下载次数: 56)

0-Eastman-1.JPG

0-Eastman-2.JPG (43.88 KB, 下载次数: 59)

0-Eastman-2.JPG

0-Eastman-3.JPG (48.3 KB, 下载次数: 51)

0-Eastman-3.JPG

0-Eastman-4.JPG (49.15 KB, 下载次数: 57)

0-Eastman-4.JPG

0-Eastman-5.JPG (45.83 KB, 下载次数: 54)

0-Eastman-5.JPG

0-Eastman-6.JPG (44.53 KB, 下载次数: 54)

0-Eastman-6.JPG

作者: 千山偶溜达    时间: 2010-8-25 14:38
这幅肖像真好。
作者: 贵州大学堂    时间: 2010-8-26 14:54
标题: 留在伊斯曼摄影博物馆的遗憾 (二)
(非常感谢以上各位阅读和回贴的弟兄。有人阅读和喜欢让我倍感幸焉。
现奉上第二部分,可能废话有点多,仅供大家闲暇时消遣。)


                                                           (二)

尼亚加拉大瀑布是让人震撼难忘的,多伦多多元文化的特色和光一个“美丽”远不
足以形容的安大略湖都会令你流连忘返,甚至让你产生立即就在此落地生根,安家
落户的冲动。不过,一路上让我牵挂最多的还是对大多摄影/相机发烧友来说可以称
为“麦加”的伊斯曼摄影博物馆。


在多市和林君讨论安排好下一步的计划,他直接前往纽约,我则先绕道罗切斯特和
另外一地公干,办完事后最后到纽约和他再度会合。为了在多伦多多陪一下不谙英
语的林君,我选择了夜里10点始发的巴士。


从多伦多到罗切斯特乘巴士大约5小时的车程。不过从加拿大重新入美国海关时,同
车一印度女子却让全车的人傻等了不少时间。该女的长相是典型印度电影里的美女,
20出头的样子,不过穿着打扮摩登十足。没想到,这一女子竟然是在美国申请政治
庇护的。从以前的经历知道,申请政治庇护的大多是像中国,古巴等这样的国家出
来的。印度为民主国家,批准的概率应该说是很低的。也许她是个例外。


记得过去几年的世界小姐评选,有好几届冠军都是印度女子。该印度妹似乎也符合
所有印度小姐的标准。正因此,上车排队时我的眼睛好几次禁不住开小差溜到了她
的身上,而她眉心中的红点也几乎立即就暴露了她的国籍。


过海关时,她在我们那一车人中大概排在第3,4位。不长的时间全车的人都过了关。
不过过了关的人却不能先回到车上去,而必须呆在大厅里等待集体放行。于是,全
车人此时的注意力都集中到了她和海关官员的对话上。美国是一个非常讲究个人隐
私的国度,而此时,在众目睽睽之下,当着数十个世界各国游人的面,海关官员却
连珠炮般质问着她一个个非常隐私的问题,宛如一只只利箭射向她并故意要把她当
众剥得一丝不挂。


旅客中的骚动情绪开始累集。其中胆大的估计是美国公民的人开始用脚踢门或墙暗
示不满,听见的海关官员也不客气地大声警告,谁再踢后果自负。当然,海关官员
也感觉到了不满的压力,随后有人来打开了门大家才得以回到车上静候。


之后的旅途是顺利的,车在夜里4点30左右到达罗切斯特。罗切斯特的汽车站是我在
北美见过的最迷你的汽车站,就宛如一台掐头去尾的集装箱卡车。内部候车区仅有
4排挨得十分亲密的连排铁椅子和自动售货机。椅子的高度却让你坐也不是躺也不是。


伊斯曼博物馆开馆的时间是上午十点。早着呢!折腾了一夜,这时困倦感开始袭来。
找了一处墙边的位置,枕着拖了一路的旅行箱和背包,渐渐迷糊过去。别扭的睡姿,
过冷的空调和不时进出的旅客,让我在随后的几小时中始终游离于半梦半醒的超
现实状态。大约早晨7点钟时,一阵急促的嘈杂和推门声,终于决定性地把我拽回
了现实世界。


睁开眼,但见两个年轻漂亮的白人女子一前一后冲将进来。前一个深深地弓着腰,
双手一边护着小腹偏下的位置一边用急迫的眼神四处探寻一边红着脸毫无目标地嚷
嚷“厕所在哪?厕所在哪?”刚才几位和我同样才回到现实世界的旅客立即清醒并
反应过来,大家仿佛听到军令般不约而同齐刷刷举起手指向正确的方向。两个白妹
妹谢都未及吐出口就奔向能让她们立即摆脱压迫的解放区。见此,大家眼神相对,
随即爆发出会意的笑声。


数分钟后事毕,两女子神色轻松地走了出来,重新恢复了淑女的姿态和镇定。我对
着她们调侃了句“JOB DONE(完事了)?”两人尴尬地笑笑,向自动售货机走去。
见她们买饮料,一位旁边的黑人乘客又补了句“DON’T DRINK TOO MUCH
THIS TIME。”(这次别喝太多了)。买了饮料,两人匆匆离开了这是非之地。


这么一折腾,我完全清醒了。尴尬的时间--去博物馆太早,睡觉太迟。只好坐着发
呆,同时估算下今天时间的安排。问了几个人,竟然都不知如何去伊斯曼博物馆。


这时看到外面有两个穿制服的,一白一黑,想必是当地的工作人员。原来他们是美
国国土安全部的工作人员。这儿属边境地区,他们每天会检查过往人员的证件。他
们看过我的证件后,话题很快打开。我们的话题就以相机和伊斯曼博物馆展开,谈
到罗切斯特光学仪器和柯达公司的兴衰。然后谈到他们的工作,恐怖主义和美国的
国家安全,亚利桑那的新移民法和南美的偷渡客,等等。我们的谈话直到下一辆到
达的巴士驶入车站才停止。


去伊斯曼博物馆有两种方式:出租车或公共巴士。前者十几分钟即可。现在离博物
馆开门还有近2个小时,于是决定选择后者。反正坐公共巴士得先走大约20分钟到市
中心,正好散散步,观观街景。此时,也正好到市中心找地方填饱我那永远不变的
中国胃。


罗切斯特虽然孕育了两个半世界级的光学仪器公司柯达,博士伦和后来搬迁至康州
的著名复印机公司施乐(XEROX),然而这座城市本身并不大。 而如今总人口加上周
边地区也就20万人,在纽约州排行老三,排在纽约市,水牛城之后。不过这倒没有
关系: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无论怎么说,罗切斯特都称得
上人杰地灵之地。到这人杰地灵之地吸点儿地气,不说能长命百岁吧,至少沾点儿
好运以后花少少的银子淘到多多的机子。


柯达和博士伦哪怕在中国都是如雷贯耳,众人皆知的大名。然而,对于相机,尤其
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木质相机收藏者, 就不会不知道罗切斯特光学仪器公司了。
该公司在1903年被柯达收购前虽然只存在了短短20年,然而该公司却为世界留下了
不少至今仍然为圈内人士津津乐道,竞相追逐的木制相机精品。在我以前的贴子里,
就有几台是罗切斯特相机。


世事变迁,沧海桑田。当年的巨无霸柯达公司,如今似乎也快赶不上趟了。从19世
纪中叶法国人达盖尔在摄影术上取得突破,并使照相机的制作生产最终成为一个产
业,这一产业也同其它产业一样经历了30年河东30年河西的转变。这一行业的领头
国,从19世纪中期的法国英国转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美国,再于20世纪初转回欧
洲的德国和奥地利。到了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经过长期的模仿和修炼,亚洲
国家日本的光学仪器行业终于完成了从蚕到茧的蜕变,修成正果。日本一跃而成了
领头雁,独占鳌头并雄霸世界民用光学仪器制造业至今。


站在罗切斯特市中心环顾四周,除了几栋殖民扩张时代留下的旧式建筑和教堂给人
一种怀旧的沧桑感外,新的建筑真的是乏善可陈。街是洁净的,道亦车来车往,行
人神色悠然。不过看过去,这座城市总是透出一种难以掩饰的衰败感。这种衰败感
透出来的不正是美国照相机工业的衰败吗?


上了驶往博物馆的公共巴士,刚才我问路的美国人又追上车来,反复向司机确认我
没有坐错车。司机说到是可以到,不过下车后我得多走一个街区而另一路车可直达
博物馆门口。我知道美国的街区大都很小,于是谢了热心的美国人,表示我不介意
多走几步路。


大约15分钟后下了车。等了好一会才有一个路人经过从而确定了博物馆的方向。走
过前面的街区到了博物馆所在的EAST AVENUE,却未识庐山真面目。原来博物馆正好
被一片茂密的树林挡住。我问路的美国人不但热心给我指路,还把我带到写着900
EAST AVENUE 的椭圆形标牌前。


终于站在了伊斯曼摄影博物馆的面前,仰视着这栋有着50个房间的曾经住过为摄影
的大众化作出过卓越贡献的发明家,慈善家和企业家的巨大建筑,脑海中立即浮现
出那句摄影爱好者人人皆知的名言: “你只要按下快门,其他的事由我们来做”。


是啊!这一由伊斯曼先生亲手创建的柯达公司未来还会为我们做什么呢,就像它以
前做过的那样。。。。进去吧,进到这座圣殿里去,去感受它的脉动,追寻它留下
的足迹,或许,答案就在里面。。。。


                                              (第三部分待续)


第三,四部分:http://www.camgle.com/forum/thread-274901-1-1.html

GeorgeEastmanHouse-2.jpg (11.62 KB, 下载次数: 53)

GeorgeEastmanHouse-2.jpg

作者: leapinggrassroo    时间: 2010-8-27 03:59
等待下一篇。。。
作者: 张建国    时间: 2010-8-27 09:45
下决心“让相机使用和铅笔一样方便”,1890年,依斯曼成功研制出世界上最早的胶片,这年正是摄影术诞生五十周年。“你们按快门,我们来完成”!这是依斯曼为柯达胶片和相机设计的广告,依斯曼先生服务大众的理念以及对感光材料方面的贡献是巨大的!
作者: 贵州大学堂    时间: 2010-8-28 10:32
这张照片是我在依斯曼博物馆里面拍的,那句话就在上面。
可惜给拍虚了。

原帖由 张建国 于 2010-8-27 09:45 发表
下决心“让相机使用和铅笔一样方便”,1890年,依斯曼成功研制出世界上最早的胶片,这年正是摄影术诞生五十周年。“你们按快门,我们来完成”!这是依斯曼为柯达胶片和相机设计的广告,依斯曼先生服务大众的理念以及对感光材料方 ...

[ 本帖最后由 贵州大学堂 于 2010-8-28 10:45 编辑 ]

UpressButton.jpg (26.84 KB, 下载次数: 49)

UpressButton.jpg

作者: tm001    时间: 2010-8-29 02:04
等著第三部。。。。。
作者: scy54321    时间: 2012-6-14 08:31
文字很优美,知识很丰富。学习、学习、再学习。
作者: 老海    时间: 2012-6-14 11:08
同样经历、同样爱好。
作者: 贵州大学堂    时间: 2012-6-14 11:31
谢scy54321和老海阅读,顶贴。

作者: 大莱    时间: 2012-6-14 23:56
标题: 标题
这个很好的
作者: allen    时间: 2012-6-15 11:35
耐心等待最关键内容。感谢楼主。
作者: 贵州大学堂    时间: 2012-7-5 04:03
谢谢 大莱 和 ALLAN 兄阅读顶贴。

报告 现在已经全部贴完。敬请阅读。
等有空我再把照片补上。
作者: 孔席墨突    时间: 2012-7-9 08:56
文笔精彩,描述详细
作者: 贵州大学堂    时间: 2012-7-11 08:03
谢孔兄阅读,夸奖!:-)


原帖由 孔席墨突 于 2012-7-9 08:56 发表
文笔精彩,描述详细





欢迎光临 咔够网 - 中华相机论坛 (http://ios.camgle.com/) Powered by Discuz! X3